1、判断题 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他思想中的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据1872年6月5日《申报》刊载“上海各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衣,无许暴露。尘土拉杂,无许堆积。偶有遗弃秽杂等物,责成长夫巡视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泞之处,即登时督石工为之修理;炎天常有燥土飞尘之患,则当时设水车为浇洒;虑积水之淹没也,则遍处有水沟以流其恶;虑积秽之熏蒸也,则清晨纵粪担以出其垢。”这反映了近代租界?(?)
A.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近代文明
B.市政管理呈现出法制化特点
C.加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D.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海各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衣,无许暴露。尘土拉杂,无许堆积。偶有遗弃秽杂等物,责成长夫巡视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泞之处,即登时督石工为之修理”,可以看出租界之内注意环境的保护,生活文明。故此题选A项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遏制转为扶植,是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之所以改变策略,是要把日本变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高了。故选A。日本仇视中国的政策由来已久,A项错误。此时的日本在外交上不得不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谈不上平等伙伴关系,B项错误。根据题意只能说明冷战延伸到亚洲.不能说全面展开,冷战的重心在欧洲,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建立“幼有所教,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梦想和追求。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摘自《孟子》
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万不能及的……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还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材料四

二战后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
材料五?在1958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人多,地大,生产规模大,各种事业大;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对农民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从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的变化有何突出特点,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5)依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革分配制度两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1)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意义:一方面可以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些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巩固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2)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提出平均地权。
效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特点:①保护工人的权利,通过立法确立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间。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股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主观原因: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就会使发展生产增加的物质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将发展生产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当将两者割裂。
本题解析:第(1)问,抓住孟子的“仁政”主张即可作答;第(2)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即为“平均地权”;第(3)问,材料三、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社会化;第(4)问,关键是明白人民公社化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第(5)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首词当属( )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可知是香港回归祖国,B项表述错误,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