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据《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通商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农商并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北魏延兴元年(473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栗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三?北魏485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列举出来。(8分)
(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5分)
参考答案:
(1)①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分)
②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1分)
③统一度量衡,加速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1分)
总的来说,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效果,为后来秦国的强大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分)
(2)①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授田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能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
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1分)
③消除奴隶制残余,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分)
(3)①青苗法。官府提供种子或贷款,农民偿息(2分)
②募役法。征收役钱,雇人服役(2分)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2分)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平均赋税(2分)
(4)①两改革能取得成效,得益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得到拥护和有力的支持;把握好时机,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任写三点满分2分)
②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如:宗教改革就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初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的趋势,所以改革能取得成功。阿里改革能顺应民族独立的要求,所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改革要雄厚的群众基础。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赢得德意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任写2点给3分,不举例者不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
A、实行币制改革
B、从外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政府的大力支持
D、通过对外掠夺加速资本积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长制是李冲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建议实施的基层行政体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