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东汉,皆有儒者气象”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可知,由于西汉、东汉察举选官制度的推行,儒家知识分子受到重用。A项表述本身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隋唐的科举制;D项表述不正确,汉代均重用儒者。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4)演变历程:春秋战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5分)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2分)“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3分)
参考答案:(1)贡献: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2分)
(2)政治:重文轻武;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理学注重内心修养。(3分)
(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3分)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4)不利影响:人才断层;妨碍中国现代化。(2分)
努力: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强调“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实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任意三点即可)(3分)
本题解析:本题可以看作我国古代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简史。第一问难度小,材料中有答案。
第二问材料中指出原因的原因比较笼统,要求结合所学将使表述明确化,社会环境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几方面归纳。
第三问材料中有康有为的教育主张,思想根源可以迁移到维新思想的社会根源。
第四问难度为小。考查基本史实的熟记。
考点:中国古代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整体较小,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不高。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违背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等级秩序,因此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都符合题意。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显然与此无关。
考点:传统制度、伦理
点评:从干扰项的设置分析,组合题有两种基本解法。其一,所有选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情况下,这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肯定,因为全部符合,也谈不上排除,我们称之为肯定法。其二,只要有一项是不符合题意,就可采用排除法,亦称筛选法。通过几次筛选,逐渐缩小范围圈,然后选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