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
A.可以使广大农民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
D.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
3、判断题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A.更戍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保马法
4、判断题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5、判断题 (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