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
[? ]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判断题 下图是某主题展览馆的标识,符合其展览主题的历史资料是?

[? ]
A.法国1875年宪法文稿?
B.《四月提纲》原件
C.修建柏林墙的建筑图片
D.《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副本
3、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攫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科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5、判断题 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
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