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五四时期人们认为,婚姻自由应该包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由、再嫁自由,这无疑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有力冲击。出现这种潮流的原因有?①鸦片战争后,近代西方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②清王朝废除了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外国的文明 ④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促进自由、平等等理念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②表述不对,晚清时期传统的婚姻制度受到冲击,但没有被废除,废除了传统的婚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此选B.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图所示)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2)根据图1回答,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1分)
(3)根据图2回答,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2分)
(4)根据图3回答,邓小平在南巡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被简称为什么?(1分)讲话围绕什么根本问题展开?(2分)
参考答案:(1)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3分)?
(2) 三民主义。(1分)新三民主义(1分)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2分)
(4) 南方谈话;(1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⑴ 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6分)
⑵ 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9分)
参考答案:
⑴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⑵ 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社会的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1)注意材料信息“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归纳出盟旗制度是清政府统治蒙古地区的一种管理体制,而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组织。
(2)分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我们应联系到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从加强中央对边疆统治方面和开发管理边疆角度进行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09年海南历史)(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3分)
参考答案: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5分)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