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4分)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2、判断题 某君画了幅《孔子编书图》,图中反映了以下内容。其中没有历史错误的是 (?)
A.房间里烧着煤炭取暖
B.墙上挂着一柄铜剑
C.孔子把纸铺在桌子上
D.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
3、判断题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主流地位的标志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B.程朱理学
C.三教合一
D.心学的形成
4、判断题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全面完成?
B.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5、判断题 有人认为“失业和贫穷通常是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两大灾难,但是今天,西欧和北美的千百万人也在深受这两大灾难之苦”,该观点意在揭
示“今天”
①第三世界的失业和贫穷与发达国家有关
②发达国家应帮助第三世界解决失业和贫穷
③重大问题往往具有整体性、共通性的特点?
④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