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2、综合题 (26分)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又说:“官吏非由此出身,不能称正途。士子等莘莘向学,纳人才于兴奋,无奔兑,无徼幸。此于酌古酌今,为吾国独有,而世界所无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体现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二 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中国之大病:日私、日弱、日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
3、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并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10分)

材料二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2)列举秦朝、汉朝、宋朝的“监察官”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8分)
(3)对我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积极作用占主要方面,有人认为消极作用占主要方面。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4、填空题 选官制度的变化:汉朝 制,魏晋南北朝 制,隋朝开创 制。(顺序不能颠倒)
5、选择题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 富豪
| 平民
| 贫民
|
69.6%
| 6%
| 15.7%
| 8.7%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