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第八表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十二铜表法》把人的肉身也当做债务清偿的方法,你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吗?说明了什么?怎样正确认识《十二铜表法》。
参考答案:
不可取,说明了早期的罗马法仍然具有一定的野蛮和残酷性。但《十二铜表法》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辨析问题的能力,也旨在考查学生对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全面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畏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
十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
材料二:1.各方代表由各方自己推选,人数应按各方所代表的实际力量比例规定。
2.国事会议应于最近期间召开。
3.国事会议根据革命三民主义的原则,必须通过切合时要、挽救危机的施政纲领以彻底改变国民党所执行
的错误政策。
4.在共同施政纲领的基础上,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党专政的政府。
5.联合政府有权改组统帅部,成立联合统帅部。
6.联合政府成立后,立即准备于最短期间内召开真正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以保证宪政的实施。
——周恩来《如何解决》(1944年“双十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政权民主保障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认识。(7分)
参考答案:
(1)1940年:各抗日阶级、阶层互相制衡;保障人民对政权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4年:党派制衡;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掌握立法权,制约政权。(8分)
(2)代表人民和进步的政党必须掌握政权的领导权,这是革命走向胜利的保障;(2分)是否掌握政权的领导权取决于政党的质量;(2分)领导政权不等于一党专政,有效团结其他革命阶级和阶层有利于避免一党专政。(3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据材料一可知,1940年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各阶层相互制衡;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1944年中共主张召开国事会议,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召开国民大会,以制约政权,保证宪政的实施。
(2)该问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政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认识作出评价,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就何种性质的政党可以取得领导权、领导政权是否等于一党专政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7、18世纪,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所具有的普遍的本质特征是(?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
D.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7、18世纪也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其本质特征也就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7年7月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对恢复高考已走过的3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回顾,同时不约而同地为高考改革开出了一张张药方。这反映了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更高期待,是一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我国也存在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据此回答: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唐朝前期几位封建君主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是怎样改革科举制度的?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或答社会经济因素、阶级因素的变化,士族自身统治能力的丧失),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科举制为庶族地主加入中央政权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响应。
(2)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影响:打击了士族门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对中外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作用:使科举制度更加面向实际,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4)变化: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采用“八股文”。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该题以2007年高考恢复30周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史上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影响等。第(1)问中关于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联系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进行分析。此后第(2)(3)(4)问有关唐朝、宋朝和明清不同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措施只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简要的归纳即可。本题的难点在于从各种改革措施中要分别阐述不同的影响,这要结合当时的封建统治的政治特点加以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