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B.称教皇为“两足禽兽”
C.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
D.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图中所示人物为孟德斯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现代德国学者罗茨认为:“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为‘伟人’之一,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6分)
(2)简要说明材料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3分)
(3)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东西方怎样不同的文化传统?(2分)
(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政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1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对儒家思想应该怎样看待?(3分)
参考答案:1)孔子: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等;
苏格拉底: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6分)
(2)注重人的作用(人本思想或关注人的活动);强调伦理道德(修养);重视教育(3分)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2分)
(4)前者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理论基础);后者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2分)
(5)认为孔子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能发挥积极作用。(1分)
看待: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要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足;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在创新中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3分)
本题解析:(1)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直接回答;(2)材料中“相通的地方”是指二人的共同主张,结合教材知识点回答即可;(3)直接回答二者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主流思想即可;(4)首先确定东西方的政治模式。而二者对这两种政治模式都起主导作用;(5)从材料二德国学者的话语可以感受到儒家学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答出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东西方思想文化中最主要流派思想的异同和各自的巨大影响和贡献,这属于历史比较类问题中的横向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即是最好的反映和说明,希望引起关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是
[? ]
A.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C.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论语·雍也》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刚、毅、木、讷,近于仁。
——《论语·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路》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形成的影响。(12分)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中,权与法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
材料一 晚年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活了这么长时间,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法律篇》的治国思想与早先的《国家篇》相比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都是贪婪自私的,对待贪婪自私的人我们无法用道德来完成约束,我们必须要靠法治,因此,法治就是为了防恶”“当官的贪婪欲望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因此为了对付掌握权力、贪婪心更大的官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权力制约权力。”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相比有何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思想家在这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查理一世在受到法庭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记住,上帝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审判官,我说在你们犯下更大的罪之前你们真该再仔细想想……况且,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的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做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3)查理一世的话依据的是什么理论?请代替审判官拟出对查理一世“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表,划分中华民国修宪状况的主要分期。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围内的宪法,说明其形成的背景和被废止的原因。
中华民国时期修宪状况一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国家篇》主张三个阶级恪尽职守,由哲学王统治国家,是一种人治的思想。《法律篇》认识到人性的贪欲,主张实行法治。
(2)亚里士多德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孟德斯鸠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君权神授。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4)时间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或辛亥革命)时期
1913——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3年宪法:背景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被废止的原因是1924年“北京政变”。或1925年宪法:背景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被废止的原因是国民革命运动,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或1946年宪法:背景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被废止的原因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