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而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故选C。ABD项明显错误,均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主要论述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这一循环使中国落后于西方,A、B、D都未涉及到中国的循环弊端,为抓住要点,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历史作用:
(1)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消极:小农经济规模小,具有脆弱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俄共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是
A.实行市场经济,允许自由贸易
B.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C.实行按劳分配,取消义务劳动制
D.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主要理解“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意即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标志。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选A项。B、C、D三项均符合史实,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清朝实行抑商、禁海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快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题思路点拨:抑商与禁海的政策加强了小农经济。
规律技巧总结:本题注意对抑商、禁海政策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抑商、禁海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强化了小农经济,造成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这是其影响的主流方面。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