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敛免役钱,宽富而困民,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篇》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8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
参考答案:(1) 冗官。(2分)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8分)
(3)变法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4分)
参考答案:(1) 原因: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民族国家的统一;欺诈和掠夺人民群众;阻
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答对4点即可)
(2)态度:信仰上帝 (信仰得救) (1分)依据:建立民主教会;教会民主化、共和化。(2分)
(3)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1分)。
本质不同。(1分)。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4分)。
(4)雷颐:传统文化的影响。萧功秦: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李喜所:整体社会环境。(3分)
雷颐: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萧功秦: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李喜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任意回答一例史实,(1分。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等信息归纳出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3)问对应材料三和四,依据材料三“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以及材料四中“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先从阶级属性说明的不同,结合所学联系各自变法历史背景从顽固派代表的阶级利益角度综合归纳答案。第(4)问对应材料五,第一小问从文字“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来概括雷颐的观点;从“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来归纳萧功秦的观点;从“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思考李喜所的观点;第二小问任选一例结合材料进行论证即可, 雷颐从“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角度阐述;。萧功秦从“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的视角分析;而李喜所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的角度概括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为材料中“役人人用募”,即募役法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书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仲威塞境牢。……”
材料四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指不怕天变、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
――引自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材料五 王安石在进行变法过程中,一些改革派官员置新法中民户自愿原则于不顾了,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也不断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 ――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六 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北宋的哪些社会危机?(6分)
(2)据材料二,王安石认为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最重要?结合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
(3)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作用?(6分)
(4)依据材料四、五、六,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危机:少数民族威胁边境;费用大增,官员冗多;人民困苦,反抗不断。(6分)?
(2)理财。(2分)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因此,以“理财”为中心,改变积贫状况,以稳定统治,增强国力。(6分)
(3)增强了军事力量,减轻了农民负担,净化了吏治。(6分)
(4)失败原因:宋神宗产生动摇,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有力的后盾;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推行变法的官员素质差,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内容过多、过激,脱离实际。(1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