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人名有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文革时期许多人起名叫“卫红”、“卫东”,以此类推,与“超英”这个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大跃进”
D.香港回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7分)
参考答案:(1)主要异同:相同点:① 赋役征银(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② 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③ 摊丁入地(亩)。?④ 纳银代役。(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摊丁入亩(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2分)
(2)积极作用:① 纳银代役,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的稳定与发展。(2分)②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2分)③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 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等信息可以看出二者改革都是征银,同时简化了项目。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而一条鞭法是合并了地税和人头税。(2)这二者的改革都是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有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③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不符合客观规律,应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和各地资源优势
B.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原来的工业合理布局非常的不合理,内地太少,当然经济也不能均衡发展。所以答案是B。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当然不好,所以A和题意是矛盾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