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8 23:06:17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中世纪的西欧流行着一则规矩:“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即指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各级封建主依次从属,每个封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封臣,不能管辖封臣的封臣。这种形式类似于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每个封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封臣”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进一步可知,这类似于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明显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共22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本题解析:(1)程序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的信息可归纳出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从“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的信息可得出最后由尚书省“奉行”。 (2)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抓住材料一二中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再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来分析,可以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通过这种牵制,来保证君权的独尊,也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和“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的信息可得出)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第二小问结局从材料三中“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的信息可得出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区域自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我国三大政治制度的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很明显,B和C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1)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6分)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4分) (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许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0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周人以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然后封邦建国以为周室的“藩屏”,由此可知知道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因为疆域辽阔,兵力薄弱,不足以“藩屏”。 (2)根据材料 “天下共苦战斗不 休,以有侯王”说明秦始皇反对实行分封制;“廷尉议是”表明其肯定了廷尉李斯的建议。而李斯的建议是“皆为郡县”。因此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作用必须结合所学多角度思考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设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3)材料中“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表明汉初之所以复古实行分封制,是错误的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结果造成“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即王国势力增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 (4)“若元(元朝),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知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是:元朝疆域辽阔是空前的,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来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行省制度的意义可从其目的和职权以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发展来考虑: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许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