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5-28 23:08:20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 “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 【主题三 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4)指出材料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5)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分)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 (3)成果及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分,任答三点) (4)甲: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 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 丙: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3分) (5)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4分,答出任意2点给4分)
本题解析:(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与苏格拉底有着共同的思想主张,因为他们同属于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思想家,都为着统治阶级服务,其思想主张也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所以他们都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2)材料二所述内容“……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表明是同一个时间段的历史现象,当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表现出了相同的思想主张:中国“限制君权”;欧洲“君主立宪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即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中国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相应的时期内有所改变,也就不可能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古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中国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的低下,没能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却为欧洲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本小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5)本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要从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评述。如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等。 点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关注伦理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中国的“仁、义、礼、智”还是希腊的“理智、正义、节制、勇敢”都在强调注重人的修养。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希腊四德”与“中国四德”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5分)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现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流行语。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2分) (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3分)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2分)特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2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答对两点得2分) 积极影响: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出8分) (2)A.中国,?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2分) ?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2分) B.西方,?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2分) (3)发展趋势: 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1分) 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1分) 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1分)。 (4)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2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图表关键信息“古代中国,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古代西方,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等,不难归纳、概括出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重视道德修养;?注重精神满足(或忽视物质追求)等。 根据关键信息“古代中国‘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等,可知,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具有突出特点,体现在:突出家族观念,个人幸福要服从整个家族的发展。形成这样的突出特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中国古代传统长期的小农经济经济形态,“男耕女织”形式,非常强调“家庭”;?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传承香火,光宗耀祖等;?长期以来深受儒家“三纲五常”等纲常伦理的熏陶及影响等。 当然,中国古代的这种幸福观也带来一些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无形中引导着人们有追求,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可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图表关键信息“近现代中国,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近现代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等,结合所学知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A.中国 ?政治上: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局面,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等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 B.西方 ?政治上: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经济上: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等,带来了经济的巨大效益,但同时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相继开展,不断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以及享乐思想流行等。 (3)根据题干要求、以上两问以及图表关键信息“当代西方,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即体现在:?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比较忽视物质享受;?近现代:追求物质享受,享乐主义流行;?当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与实现。 (4)根据题干要求及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社会的社会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具体来说,即与当时具体国家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相关联,诸如当时国家实施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引导,均会影响到社会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幸福观·中国幸福观·古代、近现代、当代中国幸福观;幸福观·西方幸福观·古代、近现代、当代西方幸福观;幸福观·中西方幸福观的异同及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材料体现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先秦儒学提倡“仁义”“礼”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可知,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对先秦儒学主张德治、认知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历史万物本源思想,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对理学思想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历史上“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视角二 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6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
视角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2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4分)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2分)
视角四 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3)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6分)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分)
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
(2)“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
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4分)
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最大不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民本思潮”可知为先秦儒学。题目要求从民本的角度来回答,也就是儒家的政治观、治理国家的策略。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可从三者之中的观点中筛选出符合民本的即可。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所谓民本的内涵就是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暴政而是以德治国;重视百姓的力量和利益以顺应民心,君民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分别是: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关于黄宗羲的观点可从材料里直接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一种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根据所学可知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直指“鞑虏”即满清政府,而新三民主义则侧重于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明确的反帝内容,这是其质的飞跃。旧三民主义的民生是平均地权,根据“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可知,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除了平均地权之外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且承认耕者有其田。这是民生主义的新发展。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节制资本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来限制私人垄断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减少贫富差距,体现了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承认耕者有其田实际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其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结合材料中胡锦涛同志讲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孔子“以德治民”、子“民贵君轻”、子“君舟民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