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有关夏商政治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商朝的侯伯多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C.商朝的侯伯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D.夏商政治制度与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无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找到答案:“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了商朝制度而略有变化。”而商朝时期的侯伯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的刚性,即君主的私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另一个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即官僚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治天下,所谓的“公天下”,B项符合题意。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没有地方分权,故A项不正确;C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刚性,故C项不正确;D项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从命题角度上看,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仍将是高考命题重点。(2)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全面开花。(3)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等重要政治制度。在复习时注意深层挖掘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2分)
(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4分)
(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3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三则材料所展示出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过程,通过三则材料我们能够发现中古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特点: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与材料三分别介绍了察举制与科举制。两者分别是汉朝和唐朝之后的选官制度,二者的作用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两者不同主要在于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我们能够发现科举制的产生条件。题干要求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科举制产生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个角度多层次分析。主要侧重于政治因素来回答。
(4)本题考察科举制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三则材料来概括分析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比较完备的选官用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它的特点主要结合自由报考,分科考试等来回答。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