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沿海开放城市
B.设经济技术开放区
C.设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判断题 下表是l975—2003年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数据不能看出

①国有经济占C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②城镇人口的就业环境恶化
③国有经济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④国有经济呈逐年衰退之势
A.②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判断题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开放区 ④内地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4、判断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也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3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否定了材料一的成果?为什么?(5分)?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