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史学》指出:“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把握历史规律
B.考证历史事实
C.描述历史现象
D.分析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强调历史发展的内在精神、规律和变化。故选A。BCD项都是说的历史本身,未上升到把握历史规律的高度。
点评:史学研究是近年来常考的内容,常考到的部分除了材料中涉及到的史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外,还有史料问题、史观问题等。如就史料来说,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在欧洲大路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①新三民主义?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1956年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幽灵”指马克思主义。①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④项“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不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1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切入考查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不仅适用西方国家,也适应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B项正确;C项“放弃”说法错误;D项“相违背”说法是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观察下列示意图,促成1919年、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两度出现发展高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实现政治统一
B.经济结构趋于完整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19时的中国旧军阀混战时期,所以A项不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合,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不完整,不平衡的,轻工业发达,而重工业发展非常的艰难。C项是1919年间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符合1936年的史实,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美]斯通普夫、菲泽在《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一书中指出:“他把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审视他自己的生活和其他雅典人的生活和思想上……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据此推断“他”应是
A.普罗塔格拉
B.泰勒斯
C.苏格拉底
D.伯里克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