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鏊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I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革”时期城市化发展停滞,原因是“文革”动乱,经济建设遭破坏;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2)特点: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3)国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增加农村的投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面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表关于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B.我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82年,王援朝的父亲因在“文革”^91考试网民权利遭到损失,国家给予赔偿
C.1985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台湾直接坐飞机回来探亲
D.1998年,王援朝在村民民主选举中被选为村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