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5-31 06:47:02 【

1、判断题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司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A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B不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通过; D不对,
为了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促进,改善中国教育的不均匀现象。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并且施行。。C符合题意。
点评:随着全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和劳动者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这对开创普及教育之路和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以及后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握手?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同吴伯雄握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分)?
(3)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2分)?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基本政策立场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3分)
(2)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3分)?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2分)
(4)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2分)?
(5)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分)?


本题解析: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现出和平发展前景。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4分)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8分)


参考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分);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2分);受洋务派的诱导。(2分)
(2)1912年至1925年变化趋势:发展上升(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2分);国内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2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从材料内容分析可知瑞蚨祥的性质是民族工业企业,它产生的时间正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所以这个题可转化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及条件上分析即可。
(2)第二问,有关于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产问题,本题可转化成为1912年至1925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来分析解答即可。一战期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间,所以可以找出特点。有关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可以依据前一问题的背景来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的是①欧洲联盟成立②1992年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③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两格格局存在于1955年-----1991年。第①项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这一说法不符合两极格局前提。第②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大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第十次会议在1992年举行,这一说法也不符合两极格局前提,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自1970年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第③项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第④项,80年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③④项发生在两极格局时期,本题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事件时间掌握和事件的理解,本题难点是学生对③④史实了解少。多级化趋势还可以考查其发展表现和对世界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资产阶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A.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于外资企业中,这是由国情决定的,深深打上来半殖民地烙印。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文学的主要..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