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2、判断题 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 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
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C.资本主义城市经济不够发达
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3、判断题 (2009江苏徐州期末,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4、判断题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农村的手工业迅速衰败,大量农民破产,但一些学者却提出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5—1931年土布产量和用纱量
?年份
| 土布产量(百万匹)
| 土布用纱量(百万磅)
|
1875 1905 1919 1931
| ? 40.93 49.53 44.95 45.38
| ? 644.7 780.1 780.0 714.7
|
材料二:以手纺车和古老的投梭机而论,至少需要3人纺纱才能满足一架织机的原料需要,而且手纺纱的品质,一般不能达到16支以上。因此,在产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手纺车一直是手织业发展的障碍。
纱厂的建立,恰恰替手织业解除了这些障碍。它不独为手织业供应了足量的棉纱,使之无原料缺乏在虞,还为手织业制造了高细支棉纱,从而扩大了手织业的活动领域。
材料三:织户用了机纱以后,工效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这也是土布能与洋布争一日之短长的重要因素。
材料四:中国农村消费者对洋布向来不大感兴趣,而对土布情有独钟,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告诉你穷人穿土布的衣服是因为这类布可以穿到相当于外国布的三、四倍或者五倍时间长……是因为它在冬天更暖和。?——以上材料摘自马俊亚《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手工业并没有破产?(6分)
(2)结合材料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手工业并没有破产的原因?(9分)
5、判断题 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