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31 07:20:09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死于中南海;15日下午,74岁的慈禧太后在故宫病逝。一个是被囚禁多年的皇帝,一个是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两人在政治上势不两立,却在20个小时内先后去世,是巧合还是另有隐讳,百年来争执不断。阅读材料: 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侍班官窥见上正扶奄(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诬陷)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11日,皇帝)心急跳,神衰,面黑,舌焦黄,而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 13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著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 14日太后懿旨:溥仪继为皇帝;令袁世凯等10人筹办皇帝丧礼。 1908年11月14日下午5-7时(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光绪皇帝去世。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推测光绪帝死亡的直接原因。(答题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理由见解析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案不止一种。比如,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理由如下:在光绪死前十一天,皇帝不仅步行了一段路,而且还扶着太监的肩头舒筋骨,可见身体没有大的疾病,但太后却认定皇上只能“卧病在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告诉太后,皇帝听说太后生病而幸灾乐祸。一周后,皇帝的病情加重,而且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症状。13日太后安排溥仪进宫,又以载沣为摄政王,似乎是对皇帝的死已经有了提前的准备。光绪去世前,太后已经命人准备后事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全盘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反映了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后期)某些中国家庭中,父母子女都喜爱用外国商品或去国外学习,这正是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巨大差别之下的媚外现象;ACD三项不仅表述本身错误,也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这些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评论中,不是直接针对“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是(?)。 A.“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B.“它的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它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C.“是西欧国家联合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一次质的飞跃,它开始了一体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 D.“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及运输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题时要注意联系“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一概念的一些基本外延和内涵,如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煤钢联营的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判断,A 反映的是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战略物资的联营生产,符合;B、C 体现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起步,符合;D 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煤钢联营的范畴,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具体规定。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与此先关的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据此回答题。 小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 小题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小题3:下列
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小题4: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把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小题5: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小题6: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
B.“民贵君轻”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德服人”
小题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小题8:下列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
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B.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
C.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而形成的
D.孔子的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小题9: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B
小题6:C
小题7:A
小题8:B
小题9:B
本题解析:
小题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小题2:②不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是条件而非原因,因此排除。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小题3:本题注意逆向思维,墨子属于墨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都属于儒家代表人物。
点评:人物型选择题即以人物的活动、评价为主要考查内容的选择题。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1)考查人物的活动。2)考查人物的观点、思想、主张。3)考查对人物的综合评价。?
小题4: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点评: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小题5:“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即恢复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
点评: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
小题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点评:孔子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小题7: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属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属于墨家思想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属于法家思想。因此选A,分别体现了孔子、孟子的思想。
点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小题8: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并不在在中国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当时迎合统治者需要的是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时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点评:汉代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小题9:孔子和孟子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有差别,墨子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爱无差别。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一材料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 ( )。
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
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
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电影艺术传入中国前早已诞生,故排除A项,1896年我国电影还未诞生故C、D两项不正确。结合教材可知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