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31 07:27:55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 1964~1980
| 1980~1989
| 增长率指数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①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②
| ②/①
| 大于200万
| 5
| 3.59
| 7
| 24.16
| 673
| 100-200万
| 8
| 10.95
| 8
| 25.41
| 232
| 50-100万
| 18
| 14.89
| 30
| 28.47
| 191
| 20万-50万
| 43
| 23.55
| 70
| 34.22
| 145
| 10万-20万
| 51
| 26.78
| 62
| 44.91
| 168
| 小于10万
| 42
| 38.10
| 46
| 70.39
| 185
| 平均
| 167
| 15.87
| 223
| 31.63
| 199
|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10分) 指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据 此谈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12分)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成就:部分城镇发展超过地方行政中心(2分)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4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4分)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有利:列强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国内战争也有客观促进作用(4分) 不利: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内动乱的破坏;传统观念的阻滞(4分) 方法:全面占有资料,辩证地分析评论(2分) (3)变化:1980年之前城市化进展相对缓慢,1980后加速(2分) 原因:前者 文革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4分) 后者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往的影响(4分任两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总结城镇发展的突出成就;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首先是商业的发展,故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可以联系所学商业发展的条件进行总结答案;同样商业的发展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依据材料中“有的镇也升格为县”、“《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可看出城镇的发展促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图片及根据材料三“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和固有传统观念阻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据材料三中“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可以看出列强入侵和国内战争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客观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是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别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评价的全面,一分为二。 (3)第一小问可根据图表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所学1980年以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1980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概括答案。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的发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太平天国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城市职能经历了从政治→经济转变的大体时间是( ) A.隋唐 B.两宋 C.元朝 D.明清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宋朝国家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使商品经济得以迅速的发展,经济市镇兴起,是古代城市职能转变的重要朝代,所以正确的是B项,AC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言论中不符合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ACD三项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B项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与统治者长期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相矛盾,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
A.小农经济
B.手工工场
C.商品经济
D.精耕细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所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26分)土地政策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发生变化往往会给社会带来连锁的反应。阅读材料:
材料一:(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岳麓版必须二P7
材料二: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土地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3
材料三: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