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倡导的是一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济贫以安抚广大民众
B.政治的最高目标是仁政
C.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D.实行变法奖励耕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下列论断表述错误的是(?)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式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文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主与法制
C.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基层民主选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建立的,不是1949年建立的。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是
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开始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思想上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①②③④说法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选A。
点评:儒家思想起源于我国春秋晚期,为孔子所创,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大宗,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享受特殊礼遇,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影响此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而不在于其本身有多么正确。这一结论也可以从法家和道家学说主体地位的变迁中得到说明,其实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和道家学派就其主张而言都有去合理性,他们也有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地方存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分)
材料四?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 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 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分)指出其历史作用。(1分〉 )
参考答案:(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2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2分)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2分)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3分)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3分)
(4)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分);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2分);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2分)。
(5)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4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本题解析:(1)《唐律疏议》把 “谋反”(谓谋危社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等定位“十恶”之罪,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可见,中国封建时代法律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进行经济立法,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规定。实行“海禁”,禁止人民出海与外国互市。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但“海禁”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3)《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规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说明契约具有法律效力。《拿破仑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4)英、法、美都是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5)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可以依据材料四进行归纳: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内容广泛;工商界代表对立法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点评:本题是2010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题。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让考生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知道相关的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联系,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从中认识到,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