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C.都进行了制度改革
D.都直接推动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为巩固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拿破仑采取的政治措施有
①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 ②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 ③拉拢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
④废除包税制? ⑤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 ⑥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通过认真审题,知道④⑤⑥三个小项属于经济文化范畴,跟题目要求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4分)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改说汉话,禁止三十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话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明:孝文帝考虑到实际情形,注意区别对待,以减少改革的阻力。(4分);(2)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意图:接受汉族先进文化。(6分)(3)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士族地主的联系;以身作则,推动皇族、鲜卑族与汉族的通婚,加速汉化(民族融合)。(4分)(4)核心:鲜卑族的汉化。说明:汉化改革卓有成效,儒家文化对鲜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本题解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姓氏、通婚、谥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做法既有孝文帝改革决心的体现,也体现了策略上的考虑,如在改说汉话上注意从年龄上区别对待,在通婚上注意由皇族来起带头示范作用。(2)本问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体现了改姓的依据,改革的意图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本质上去考虑和作答。(3)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等句可知材料所诉的做法是与汉族通婚,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及本质我们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综合认识、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二、三进行分析比较可知核心是鲜卑族汉化,在解答第二小问时,首先要明白材料四说了什么,抓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一关键信息,多采用“孝”字显然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自然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能够帮助鲜卑族快速的接受先进的文化,进而巩固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因此①③④,这自然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故选C。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当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 ]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