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1)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成立后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
(2)欧洲共同体是由哪些机构合并成立的?
?
参考答案:(1 )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并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2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四与图五指出在过渡时期,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哪两次重大变化?(4分)两次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失误是什么。(2分)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分)
(3)材料三所说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的推行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2分)
参考答案:
(1)通过土地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分)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2分)
原因:第一次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第二次变革,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分)。
(2)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兴农、科技兴农。(2分)(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46年2月,当国、共及其他各党派在重庆签订一个基本方案后,美国特使马歇尔致词:“此协定为中国之希望。我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盖此少数顽固分子,自私自利,即摧毁中国大多数人民所渴望之和平及繁荣生存权利而不顾也。”材料表明
A.“协定”符合美国利益
B.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美国极力调停国共矛盾
D.中国和平面临顽固分子威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马歇尔“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可以判断此时美国也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故选A项。但材料中所说的和平方案是中共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共同达成的,但不是和平建国纲领,故B项错;美国本意上还是支持蒋介石政府掌握中国政权,在国共间不可能调停国共矛盾故C项错;D项偏离材料核心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各组史实中,反映了中央政府施行“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辽代设置南面官、北面官
④清朝开始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是对考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主要考点为古代的民族关系,题型为组合选择题,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②错,因为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流官去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不能体现“因俗而治”;④错,因为僧官制度是明朝开始设的。因此排除含②④的选项,正确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