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宰相名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为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即加强君权,而不断地分割相权。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ABC三项不符合题意;而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符合题意,并与史实相符。故,正确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英文里,不管男士结婚,还是女士结婚,都称为“marry”,在中国,常常用“男娶女嫁”来区分男、女婚姻。中文这种说法的不同,受到了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男娶女嫁”属于典型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受到了宗法制影响,和分封制、郡县制、皇权专制是毫无关系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但是设内阁制是明成祖,排除A;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但是内阁并不是正式的机构,排除C,答案选B;明代采取了司礼监来约束内阁,后来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D说法有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完全剥夺了六部的权力
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D.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从材料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以看出,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
考点:明朝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任何制约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3分)
(2)针对据材料二中的 “诸侯更相诛伐”现象,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制度:分封制(1分);
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
(2)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3)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3分)
(4)认识:官僚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2)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说明王室的衰落;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说明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等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根据材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官僚体制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却强调了专制,概括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