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3、选择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
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选择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迭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
材料二 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3),各级官 ?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
(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
(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