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属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综合问题的能力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识记3个事件的时间:即“中日建交”在1972年、“恢复合法席位”是1971年、“中美建交”在1979年。正确答案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结盟不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因此A错误;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的是“一边倒”的方针,而不是多边外交,因此C错误;打击恐怖主义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内容,因此D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B正确。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不管是建国初期的与苏联的结盟还是后来不结盟都是这一方针的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渭水之盟》及其说明:

说明: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10万骑兵南下,长驱下入,一直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40里。唐太宗因为刚即位,不愿发动战争,以免破坏生产,因此只带六骑随从到便桥南边,隔着渭水责问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见太宗镇定自若,认为唐已有防备,于是向唐太宗请和。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材料二?下图是《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

材料三?(按: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由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辜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 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引自《资治通鉴·唐纪》
阅后回答:
(1)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要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3)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4)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唐初社会经济调敝,国家主要力量是恢复经济;当时突厥当时力量较强大;结盟有利于汉突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民族融合。开明的民族政策(怀柔政策)。
(2)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和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3)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诫他们守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4)反映了唐太宗决策过程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的作风。
本题解析:第(1)比较好回答,要从国力、突厥方面的情况和客观效果等角度来概括。第(2)问是内涵式问题,答案要从材料中来提取,注意要“逐条提炼”。第(3)问材料中涉及到唐太宗采用温的意见,由此提炼温的看法;第(4)问从材料实际的出发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A 是王守仁致良知,B 是黄宗羲的观点,C 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观;D 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故选C。
点评: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的本源上,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即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极大地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宋明理学中的积极地成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考查了党的八大、十二大、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有关内容。根据教材内容,1956 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等内容;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 的指导思想。据此B项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