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0分)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8分)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城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6分)
参考答案:
(1)漕运畅通;手工业部门众多;商业繁荣;受运河兴衰影响大。(4分)
(2)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间信仰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习俗和生活观念。(6分)
(3)评价:观点不正确。(1分)明中叶以后,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分)
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要注意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作为史料使用要慎重。(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状况的掌握。回答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如材料“……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状况。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河开通影响的认识与掌握。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揭示了在文化、信仰、风俗方面的变化。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与理解。联系所学可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故所谓“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的观点是错误的。历史研究要靠历史遗迹、遗物、历史专著等文献,文学作品属于艺术,可信度不高,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只可作为旁证应用而已。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住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艾,少私义则套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彼,重徒则死处而无二虑。舍奉而事末则不夸。不夸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柬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惠,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史料一作者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说明该作者的理由。(4分)
史料二指出了清政府怎样的工商业政策?(2分)
史料三反映出当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4分)
史料一、二与史料三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重农抑商。(2分)理由:民众务农,可以收获地利,端正民心民志;民众务农,则朴实而易用,有利于国家的安定。(2分)
(2)通过发放执照、征收赋税的方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2分)
(3)新现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以及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出现。(2分)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关系:重农抑商和强化对工商业管理的政策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发展缓慢,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发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影响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