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5-31 08:22:07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从材料中“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可知,材料强调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1.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4.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5.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6.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景帝 D.汉武帝 E.①③④ F.①②④ G.①②③ H.①②③④ I.《诗经》 G.《春秋》 《韩非子》 《礼记》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参考答案:1. D 2. C 3. C 4. D 5. C 6. A
本题解析:1.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考点:董仲舒 点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不能说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因此排除④。 考点:董仲舒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C不属于儒家经典,而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著作,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儒学 点评: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4.汉武帝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考点:儒学 点评: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5.“竹帛烟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山东乱”指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首领人物,俩人都识字不多。 考点:儒学 点评:全诗大意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秦始皇本想用愚民政策制止老百姓^造**,但是^造**的刘邦和项羽却是不爱读书的人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两句诗常用来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一意孤行的人,到头来事与愿违,往往受到应得的惩罚。 6.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考点:儒学 点评:思想学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其中“萌新”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③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④西方科技著作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文化上的“萌新”是指与以前不同的之处,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特点,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意识领域产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②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③项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仍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并没有创新,因此②③不符合题意。不过,这时开启的”西学东渐“之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科技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点评: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工商皆本的思潮,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等级观念逐渐的淡化。这种思想变化在文学上也有较多的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智、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主张通过法、术、势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有前提的。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似不可拘于大义”。这说明朱熹 A.认为天理与人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认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主张人欲与天理冲突时,“存天理,灭人欲” D.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