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5-31 08:25:5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秦《峄山刻石》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其中的“皇帝”是指 ( ) A.夏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高祖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体现了分封制度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反对实行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来取代之,而首先实行郡县制的“皇帝”是秦始皇,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同的参议院。……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 《美国的历程》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4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2分)
中央机构
| 地方机构
| 主要职能
| 中书省
| ①
| ④
| 枢密院
| ②
| 主管军事
| 御史台
| ③
| 主管监察
| (3)材料三中“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指当时美国的什么制度?存在着什么弊端?后来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4分)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县、郡等新的地方行政建制设立;早期的县高于郡;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职业官僚取代世袭领主,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并逐步成型。(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2)(填出其中一格1分,4分) ①行中书省 ④主管政务 ②行枢密院 ③行御史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5分)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杭州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此外,你认为元杂剧繁荣还有哪些因素?(6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与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交通便捷,市场规模大,数量多;商品种类丰富;市场管理严格。(4分) (2)原因:商业繁荣;南宋故都;文化繁荣,人才汇聚;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4分)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2分) (3)同意: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压制,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 不同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后世所沿用。(如答出“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样给分)(3分) (4)关系:政治对经济文化有促进的一面也有阻碍的一面。(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杭州“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说明交通便利,市场规模较大;“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说明市场上商品众多;“两个大公署”的设置说明管理严格。据此回答“特点”。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由材料一及第一问的回答可以分析出商业繁荣的原因;由材料二“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可以分析出南宋故都和文化繁荣的原因;由“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可以分析出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的原因。另外联系所学知识也可以从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的角度回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行省制“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即行省制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可以从行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回答。如同意: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压制,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 不同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后世所沿用。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由材料一和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从材料三中又可以看到政治反而其阻碍作用。所以回答此问时要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回答,政治对经济文化既有积极作用,又会造成消极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元代商业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元杂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及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