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尊儒崇经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佣”,联系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思考。故选B。AC项材料图片无法体现;学说汉化因为是图片并且没有相关的文字信息D项也无法看出。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文化上看,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
(2)严格说迁都洛阳并非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参考答案:(1 )理由: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平城保守势力强,改革阻力大;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主观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 )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