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2、判断题 如果要给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3、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冷战”,这既是传统的大国地缘政治的搏斗,又是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只见两个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下列能体现此说的历史事件有
① 第一次柏林危机 ② 第二次柏林危机 ③ 朝鲜战争 ④ 古巴导弹危机 ⑤ 东欧剧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4、判断题 下列什么事件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
A.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5、判断题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举办国家/城市
| 主题
|
1933年
| 美国/芝加哥
| 一个世纪的进步
|
1935年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
1937年
| 法国/巴黎
|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
1939年
| 美国/纽约
| 明日新世界
|
1958年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科学、文明和人性
|
1962年
| 美国/西雅图
| 太空时代的人类
|
1964年
| 美国/纽约
|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
1967年
| 加拿大/蒙特利尔
| 人类与世界
|
1968年
| 美国/圣安东尼奥
| 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
|
1970年
| 日本/大阪
|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
1974年
| 美国/斯波坎
| 无污染的进步
|
材料二: 郑观应在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中大胆提出在中国办世博会的主张。他认为“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1902年11月梁启超开始发表《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中国早期的未来小说。小说写道:“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神奇地预言了上海世博会: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约而同预言上海将办世博会,其细节之精准、想象之瑰丽令人叹服。
2002年12月3日,中国在申办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时,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这样感叹——“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
(3)根据材料一指出世博会曾在哪一时段停开并分析其原因。据材料一分析召开世博会需要哪些条件?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以任意2届世博会为例)(13分)
(4)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梁启超、陆士谔等近代人物为什么纷纷将中国召开世博会的地点选在上海。结合材料一,指出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有怎样的划时代意义。(7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