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是?(?)
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②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③接受市场经济制度?④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②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③接受市场经济制度、④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是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仅仅是日本所独有的原因,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主要有美国的扶植,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7分)
参考答案:(1)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4分)
特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就业相衔接。(4分)
(2)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7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中可以看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从材料“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中可以看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特点。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需要根据材料中的“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等信息可以推论出相关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图是1949年京剧“四大名旦”的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A.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
B.建国初着装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
C.长袍马褂依然很流行
D.时人着装土洋并存、选择多样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照片显示长袍与西装并存,呈现出选择多样化的特点。故选D。AC项错误,单纯的从照片看不出中山装大行其道或者长跑马褂流行;B项错误,照片显示的是服装多样化,显示当时尚未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点评:近代以来,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在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上,是旗袍和中山装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就是中西文化冲击面前人们的服饰领域里的多样化选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统计:1972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这表明当时
A.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B.中国农业长期落后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D.工农业要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的信息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缓慢,从题干中“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的信息可以看出,农业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68年《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说:“迷信选举,这也是一种保守思想”,革命委员会“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群众的行动产生的”,它“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级民主,更合于民主集中制,更能深刻得多地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这个社论
A.赞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性
B.推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广泛代表性
C.破坏法制建设的成果,实质上是民主的倒退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1968年可知文革期间,由“比以前单纯用选举产生的更合于无产阶级民主,更合于民主集中制,更能深刻得多地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可知,是文革中左倾错误的表现,C正确;题干说的是革命委员会,不是人民代表大会,也不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A、B错误;文革是左倾错误是错误的,不是马克思主义,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