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追求真理如其是全心全意的,就必须撇开道德方面考虑。”这最切合谁的思想主张(?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伏尔泰? D王阳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1分)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4分)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分)
参考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 (2分)
(2)吋间:1914?1919年(或一战期间)?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麄君主专 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吋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 思潮的影响。(5分)
(3)直接原因:二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由暂吋蘩荣转入萧条 困境。(1分)原因: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追,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和爱协性所致,或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等。(2分)
本题解析:(1)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挽回利权”“还我河山”等,可以得出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
(2)根据“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可以得出是指1914?1919年(或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工业不可能独立发展。
点评:本专题基本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洋务企业兴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重点问题有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难点有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中的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注意时间是1876年,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A项错误,从材料“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担忧,故B、D两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其中的社会与文明同义)。作者的主张是(?)
A.研究历史应使用全球史观
B.研究历史应重视国别史
C.研究历史应采用文明史观
D.历史研究的单位应是各种文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说明作者并不是强调重视国别史;“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 说明作者并不是强调使用全球史观,因此AB可排除,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因此选D。
点评:从多元史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近年新高考试题的命制中,往往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因此备考复习应强化几个重要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并加以适当的训练,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恩格斯说:“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语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语
材料四:“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6分)
(2)据所学知识说明两次事件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主义带来的后果。(4分)
参考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 略
(3)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一方面是野蛮、残暴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破坏了当地旧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地半殖民地也逐渐产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建设性作用。)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理解。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