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联盟。
回答:
、概括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6分)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6分)
(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超级大国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6分)
本题解析:该题通过大事记的形提供材料,考查欧洲从欧共体到欧洲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的历程。本题(1)问要求考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欧共体规模的变化,二是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规模的变化在材料中清楚易见,考生基本上都能答出正确的答案。就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而言,材料中也有比较清楚的线索。第(2)问也是两个问题。在回答有什么新的发展趋向时,实际上是让考生在回答上面问题的基础上,把思维的焦点再向前推进一步,发现并认识到一体化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发展。接着,问题又深入了一步,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外原因。这一问的指向性很明确,要求先生从内.外因两方面回答。上述几个问题,与材料紧密相联,而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充分利用了材料,又以此为基础串联了相关知识,对考生多方面能力进行了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现代著名美术家王承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下列两幅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
C.儒家自我道德人格要求与人文主义的差异
D.追求审美意境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差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7-18世纪,欧洲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思想基础是(? )
A.人文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理性主义的确立
C.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形成
D.科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式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范围“17-18世纪”,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欧洲正处在启蒙运动期间,而启蒙运动又使理性主义成为主流,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17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右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雇佣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租佃关系占主导地位。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之间通过租佃其月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