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快速地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要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答案选C,A B D三项只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特点和不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考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掌握。高考试题重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以下发展阶段的考察: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战期间﹚;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抗日战争以后﹚。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以下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君主制和共和制多次曲折交替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法国在历史上政权更替非常的频繁,曾经出现君主制和共和制多次曲折,所以C正确,B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包括: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方式
A.国际贸易的发展
B.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C.武力威逼和殖民统治
D.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市场形成方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世界市场形成的
方式有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A B D是世界市场形成
的方式,而题干问的是不是它的方式。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余秋雨2001年在其文章《扼守秋天》中写道:“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英国曾经“做了”“ 跨了”什么?
①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②1688年的“光荣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责任制内阁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形成与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表明英国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②不对,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本身不是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
点评: 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基本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