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三:“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军事、政治方面的哪些史实能够得出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方面存在的共同局限是什么?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
依据:克伦威尔任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统治;远征爱尔兰。
(2)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共和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片面。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4)认识: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特定条件下,个人独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是相容的;个人独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制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你认为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是
[? ]
A.保持历史原始信息的原则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的原则
C.保存人类历史功绩的原则
D.坚持观察判断调查的原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声明,他在处理各种演说词时“一方面尽量保持实际上所用词句的一般意义,同时使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来。”这说明
[? ]
A.《历史》中存在合乎情理的虚构
B.《历史》中的演说词符合演说者的原意
C.希罗多德《历史》写作纯属虚构
D.希罗多德《历史》写作注重调查研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