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摘自《魏书》
请回答:
(1)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
3、判断题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4、选择题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
A.降职或罢免30岁以下上朝议事不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官员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30岁以上官员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绵,为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材料二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
材料三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6?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推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青苗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并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的后果,分析形成这一后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