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长期从事全球化研究,他指出:“(今天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假象,媒体炒作出的全球化。”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全球贸易被不同跨国公司的不同部分瓜分和操纵
C.世界各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D.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假象”“炒作”可知作者讲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A项错误;CD与经济全球化无关。B项属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1979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一致通过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即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后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建国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为其30年。1979年条约即将到期,中国宣布期满后不再延期,体现了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C。AB项是在80年代提出;D项明显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不管是建国初期的与苏联的结盟还是后来不结盟都是这一方针的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汉武帝有关的是____。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昭君出塞是汉元帝时期,与汉武帝无关,可排除A。西汉建元三年,汉武帝下诏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臣,张骞应征,历时13年于元朔三年回到长安,C可排除。根据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而“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东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的,D可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一局面的形成 ①确立了英国的主导地位 ②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③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④消除了国际贸易障碍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B.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C.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D.难以独立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B项错误,故选B。民族工业力量虽然弱小,但是它的发展也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在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方面做出了贡献。由于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因此ACD均正确。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总的来看,在抗战前还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