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战国百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定型。儒家强调仁和礼,注重为政以德;法家注重法治,主张严刑峻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载:“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相信“天人合一”说
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宣传“君权神授”思想
D.反对“天人感应”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王充的观点来看。他认为如果天真能谴告人君,当亦能命如尧舜那样的圣君贤主治理社会,那就用不着谴告了。可是“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不惮劳”也如此!看来所谓谴告说是靠不住的。这就反映出王充从矛盾律的角度来论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不正确性。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摘自《论语》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自《论语》
材料三?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摘自《孟子》
请回答: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述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材料一是爱人并推已及人;材料二是以德治民;材料三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2)评述: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本题解析:(1):材料一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别让其他人去做”,“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些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材料二指的是孔子的另外一个思想核心“礼”的体现,为政以德。材料三体现出“得民心者得天下”。
共同之处: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主张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2)儒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只是由于当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没有得到实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与认识,从材料“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可以得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实服务,否则无任何用处,据此C符合题意。 A表述有误,历史的过去性材料认为没有价值;B表述有误,理论指导问题材料并未体现;D表述不合史实,横向联系说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B说法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