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德日两国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其共同的原因是
A.都得到大量的外国投资
B.都得到大量的战争赔款
C.都得到许多海外殖民地
D.都得到许多先进的设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日本从中国获得的大量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德国取得法国50亿法郎的战败赔款。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资本 (千元)
| 设厂数 (家)
| 资本 (千元)
| 设厂数(家)
| 资本 (千元)
| 设厂数 (家)
|
1872—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 工场数(家)
| 职工数(万)
| 人口总数约(万)
|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 不用动力
| 合计
|
山东
| 121
| 815
| 936
| 4774
| 3 792
|
江苏
| 149
| 1139
| 1288
| 12678
| 2588
|
安徽
| ?
| 386
| 386
| 468
| 1622
|
湖北
| 17
| 515
| 532
| 679
| 3414
|
云南
| ?
| ?
| ?
| ?
| 932
|
贵州
| ?
| 17
| 17
| 0606
| 966
|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前一种“组织方式”的根本弊端,并概括其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参考答案:
(1)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机械化程度不高;近代工人与总人口比例小。(答出三点即可)
(2)根本弊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情况。第(1)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特征时注意结合表格中的信息,如资本、企业分布、动力使用、工人情况等。第(2)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第一小问要注意 “根本弊端”,即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带来的;第二小问回答弊端的表现,要从该生产关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具体表现分析;第三小问回答经济体制的调整时不能局限于农业。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A.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B.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C.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技术
D.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汉初年统治者一再减免赋税的根本出发点是?
A.改变政治、经济困窘局面
B.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C.缓和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汉初年经济破落,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一再减免赋税。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以下是世界四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标识.按其正式建立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①是欧盟标志,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图②是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图③是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图④是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