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当今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
①关于人权的主张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②国际环境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③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④因加入WTO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可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经常以所谓“人权”问题进行反华活动;当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未因加入WTO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故①④不符合实际,可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新约》使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大门《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本题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务必做到简明扼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1965年
| 37.3%
| 32.3%
| 30.4%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B.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是在一五计划之时,时间不符合;? B.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2年,从时间上来说恰好吻合;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间为1956年,与材料当中的现象无必然的关系;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说法错误,因为建设总路线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之一。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应日本要求,七国集团于 2011年3月18日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的急剧升值势头。这主要是由于
A.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C.当前世界已经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多极化格局
D.各国自觉、主动地帮助日本抗震救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的急剧升值势头”说明日本大地震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B说法正确;A与题干无关;C说法错误,尚在形成之中;D不对,材料显示七国集团是应日本要求,而非自觉、主动。
点评: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这也加速了经济危机的传递和扩散,因此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2分)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之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材料二 ?1734年,他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他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材料三?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邓绍基《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材料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6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1分)他认为英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理由是什么?(2分)中国的“孔子时代” 为什么能得到他的盛赞?(4分)
(3)材料三对孔教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核心内容:①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本,是万物根源,气只是造成天地万物的材质。(2分)
②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分)
③人性中原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德,受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分)
(2)盛赞: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②儒家思想中的人性主张与启蒙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各2分)
(3)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4分,任答四点即可。)
(4)积极作用:推动政治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新文化的发展,引起思想大解放。总而言之,健康先进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3分)
消极作用:消极落后的思想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如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1)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来判断,这是朱熹的理气论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根据材料信息,“发表了《哲学通信》”,主张开明君主制,肯定英国的君主立宪,赞扬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宣扬的民本思想被伏尔泰认为是抨击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家都体现了对人和社会的关注,因此中国的“孔子时代”能得到伏尔泰的盛赞。
(3)根据材料“陈独秀”等信息,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即可。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进步的文化可推动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等,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而消极落后的思想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