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深受国内经济危机困扰
B.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中国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用材料情境的形式考查了“一国两制”下香港回归的原因。从中英《联合声明》中的关键信息:“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看出英国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迫于中国的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选B。
点评:香港回归条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港澳同胞的期盼。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可知西方的文明成果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AB说法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对比分析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主要是为了繁荣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争论的内容是政治主张,所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反映了由于外国商品倾销, 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 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A与题干说法相反;BD材料中无从体现。
点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美国一家报刊写道:“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轿车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对那些靠政府保护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来说,生计有可能变得艰难。”作者认为入世可能
A.扩大中国的贫富差别
B.增强居民的社会购买力
C.冲击中国的落后产业
D.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对那些靠政府保护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来说,生计有可能变得 艰难”可知C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