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因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题干信息表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时统治政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故D项正确;此时红军已经长征,对红军的围剿已初步胜利,且与材料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主要发生在国民政府初期,与题干“《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信息不符,排除;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爆发,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思》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4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l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 重于个人道德。(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
A.1894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1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如果拍摄纪录片《记忆中国·1965年》,下列可供选择的史实有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②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到文革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①、②符合题意;从1960年起,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依据所学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故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