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且一浪高过一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4分)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为实现“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做了哪些努力?(3分)
材料三?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理论?(4分)
材料四?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3分)
参考答案:(1)从学造器物到仿形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具有阶段性和逐步深化的特点。(4分)
(2)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发动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分)
(4)中共十五大(1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分)近代以来,伴随欧洲列强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材料一“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1)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由于鸦片走私、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3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结合史实说明洋务运动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5分)
(3)梁启超的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维新派进行了什么实践?有什么意义?(5分)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在檀香山的演说?
(4)简析孙中山后来在领导辛亥革命中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及其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影响: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3分)
措施: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2分)
(2)洋务运动包括兴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筹办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分)但是洋务运动实行“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1分)
(3)背景: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兴起。(2分)
实践: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1分)
影响: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他们建社团、兴学堂、办报刊、改旧俗,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2分)
(4)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3分)
影响: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相符的是
[? ]
A.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也,非器械、工艺也。
C.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D.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1912年教育部不可能颁布的教育政策是()?
A.“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按照经书及学校程度分别讲读”
B.“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C.“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实利教育,类似理科)不必分科”
D.“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为1915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内容,尊孔复古,为袁世凯复辟服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不能说明
[? ]
A、前者阻碍了后者
B、前者推动了后者
C、反映了民主的下移
D、都具有进步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