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意味着(?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④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表明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故③正确;“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表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传统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故②④正确,题干信息说明了外国商品对中国的冲击,不能反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故①错误;因此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是三种史著的目录,按顺序与之对应的作者是

A.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
B.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
C.刘知幾、司马迁、梁启超
D.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图片材料可知,三种史学著作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故选A。
【考点定位】史学常识与方法?史学常识?中国古代到近代的主要史学著作及体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由过去的“无知”“好战”“狡诈”“危险”等变为了“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C.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美国对中国的印象变化源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促进了中美两国的交往和认识。所以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④改革开放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国两制”取得成功的原因。所谓“一国两制”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排除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现”、“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年等于数数千年”。对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这些中国歌谣的正确理解是()
A.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
C.提高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干中的“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现”、“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年等于数数千年”、“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等材料来看,是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为了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