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l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l906一l907年则达107000人。这反映了?
A.德国进入了蒸汽时代
B.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德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适应统治者的要求有密切关系表现在
①孔子“仁”的提出?②孟子“仁政”?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程朱理学?⑤阳明心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关键词“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①②的提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没有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可以排除;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③④⑤,在发展过程都吸收了其它学说的优点,说明了其与时俱进。所以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
材料四: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代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6分)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本题解析:本题对江南经济考查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都颇值得借鉴。试题围绕南方经济发展组织材料,主要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线索,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揭示规律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找到组织材料的中心和规律,实际上学生在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应注意到题目所考查的问题已提示了组织材料的中心,即南方经济发展,然后再根据材料出处,确定每个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是西汉之前,南方虽开始开发,但仍很落后,材料二、三、四反映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以上规律中再概括第(2)问。对第(3)问要结合教材,从政治环境、劳动力、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画”同“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太宗时)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要机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己,人谁不堪?何须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旨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不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材料四?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材料五?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贞观政要》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如何看待宰相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从材料三、四、五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政策上作了哪些重要调整?
(4)结合背景与材料内容评述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2)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善于纳谏,减少决策失误;提倡节俭;重视农业,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使民族关系融洽。
(4)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政策,使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从多角度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题目应用了大量原始材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这些材料的解读以及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以下是1920年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法的数据。这种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B.国民政府的推动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