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1)“马歇尔计划”增强了西欧的“离心倾向”,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种离心倾向产生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有关苏联对这一计划的态度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上材料,综述马歇尔计划的影响。(5分)
4、判断题 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5、判断题 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46页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5分)
(2)美国实施“冷战”政策有何具体表现?(3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5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